练好内功 打通企业的“管理经络”
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推进,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正逐步融入公司管理运营。
在公司总部统一组织和顶层设计,省(市县)公司、产业单位、金融单位全面参与下,当前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迎来了新的建设节点—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。
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。在公司创建世界一流电网、国际一流企业的征途上,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门“必修课”。公司因时而动、顺势而为,推动建立以“五规范”“四机制”“三支撑”为内容的内部控制体系,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。日前,公司党组成员、总会计师李汝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,深入剖析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和重大作用。
改革发展走向纵深
顺势而为强化内控
在“三集五大”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,可谓使命所系、正当其时。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巩固“三集五大”体系建设成果,提高新体系运行效率和效果,确保“一强三优”现代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。
管理即控制。内部控制的历史源远流长,人类自有群体活动开始,就存在内部控制。早期西方议会制度和我国古代御史制度,都体现了朴素的内部控制思想。
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,内部控制思想随着“公司”这一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,逐渐演进、发展,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。
从历史发展脉络看,内部控制最初是基于管理的需要,此后在企业管理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推动下,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得到进一步深化和丰富;从发展趋势看,内部控制正在逐步突破查错防弊、降低损失的狭隘范畴,开始进一步向管理优化,变风险为收益的方向发展。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。
“公司迎来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最佳时机。”李汝革认为,这个最佳时机一方面来自国资委的部署,另一方面随着“三集五大”体系建设,公司已具备建立覆盖全公司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。
随着企业组织形态的演变和经济业务的拓展,内部控制的理论也在逐步成熟。2002年,美国《萨班斯—奥克斯利法案》颁布以来,世界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更加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,进一步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。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企业现实需要,我国也启动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。2008年至2010年,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相继联合发布了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》及配套指引,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和原则。2012年,国资委印发《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要求中央企业在2013年年底前建成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。
2002年以来,中移动等海外上市的中央企业已按照COSO框架(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框架)和当地监管机构要求,建立了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。2011年,中央企业所属102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也初步完成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。当前,其他中央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建立覆盖全集团的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。
公司建设实施内部控制,也有企业内在需求的更深层次动因。李汝革介绍说,近年来,公司党组坚持科学发展观,积极构建“三集五大”体系,压缩管理层级、变革组织架构、重组业务链条、强化协同监督,初步建立了组织架构扁平化、关键资源集约化、核心业务专业化和风险管理常态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为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