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成都”切“小饼干”:9个小街区公交站点半径300米覆盖
四川在线消息(四川日报记者 张彧希)每个街区单元控制在50亩左右、公交站点满足半径300米满覆盖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互通互联……9月7日,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,公布了《成都市“小街区规制”规划管理技术规定》(下称《技术规定》)和《关于加快推进“小街区规制”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》(下称《通知》)。年内,成都将启动“小街区”建设。
随着成都的快速发展,中心城区尤其是二环路以外的大部分区域,大宗用地开发较为普遍。“也就是‘大街区制’,即大马路、大广场、大循环。造成街区宜居性不高,缺乏活力。”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唐晓东介绍,为了应对这一难题,2015年初,成都市委、市政府在城市规划战略中提出“小街区规制”这一新理念。
“小街区规制”,从通俗意义上讲,它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、中小街道分割、路网密度较高、土地功能复合、公共交通完善、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。小街区规模不大、呈开放式,有各种服务配套。唐晓东说,“小街区规制”的内涵是着力打造更宜居、更绿色、更方便、更邻里的社区形态。
《技术规定》和《通知》明确,小街区由若干个街区单元组合而成,根据功能需求,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×200米,街区单元规模50亩左右。重点将突出四个特点:
“一是引导用地混合使用,提高居民生活便捷程度。”唐晓东说,在服务业集聚区、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范围内,住宅用地兼容商业服务业设施的比例可在《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(2014)》基础上适当增加,但上限不超过20%。引导产城融合,提倡居住、办公、产业混合布局,提高居民生活便捷性。地下空间尽量做到互联互通,形成完善的地下交通网络。
在塑造宜人城市空间方面,将以小街区为载体,就近设置城市公共配套,保障职住平衡。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总建筑密度可在《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(2014)》基础上增加5%,公共配套设施按照就近配套的原则以社区综合体方式布置。社区综合体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心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社区养老设施、综合健身馆、文化活动中心、社区用房、农贸市场、环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。
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是“小街区规制”的亮点。为保留一份城市记忆,《技术规定》明确,新建项目中对于保留的文保单位、文物建筑、历史建筑可不纳入容积率及密度指标计算,提高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。
“小街区规制”下,市民出行将更便捷。为此,成都将通过提高道路线网密度、增加人行道宽度、减小道路切角等方法,提高交通可达性和可步行性。在公共交通方面,将按照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的要求,优化公交线网布局,加密公共交通站点,方便市民换乘。
目前,成都市已确定锦江区锦江宾馆片区、金牛区茶店子片区、武侯区川音片区、高新区金融城片区等9个示范区。到今年底,市规划局将完成这批小街区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,并启动小街区建设;到2020年,形成以小街区为基础的、交通便利、功能完善、尺度宜人、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,打造生态宜居成都。